在那暖暖冬晴的冰场
——影片《青春万岁》中杨蔷云与张世群的一段感情交流
[纪念电影百年·怀念老电影]
/范达明/
很难设想你在看了《青春万岁》后会忘记那个暖暖冬晴的冰场!
杨蔷云(左、右,任冶湘饰)与张世群(中,梁锦扬饰)在那个暖暖冬晴的冰场邂逅
很难设想你会没看过影片《青春万岁》,很难设想你在看了《青春万岁》后会忘记那个暖暖冬晴的冰场!当你随杨蔷云来到那迷人的地方,你能不被她与张世群在那里的邂逅并霎时喜形于色与喜出望外的情绪所感染?
看得出,对于这个比她高一届的男生、这个已是地质学院一年级大学生的张世群,杨蔷云是打心底里敬佩与羡慕的。除了片头片尾镜头里晃了他几下,以及稍后他给杨来过一封俏皮的信之外,张世群主要的露面就是在这冰场了。由于编导善于准确捕捉体现人物特定性格气质的典型素材与细节——哪怕是一个手势、一副表情或一种口气,使我们对张世群留下的印象甚至比篇幅相对更多一些的苏君乃至田林更深刻、更真切。请看:
久违相逢,张世群显然没表现得像杨蔷云那么奔放与激动,但他内心含蓄的喜悦实也不在杨之下,这一点,无论是从他摆出一副大哥哥对小妹妹的关心关切的高姿态下多少显露的某种亲昵的调笑风格(如模仿一下杨在营火会朗诵的诗句啦,听杨讲故事时预见性地同她合拍地一起说出“从前”这第一个字眼啦),还是终于情不自禁地对着杨一个劲儿滔滔不绝地发挥起他那一整套滑冰的“整体美”的哲理时的激奋心情,都可见一斑。
最使我感到有趣的是他在这位“她”面前请她吃她点中的糖葫芦的那番“表演”——也许他正是为了体现一下自己的滑冰(加请客)的“整体美”理论的实效性,也许甚至导演黄蜀芹也充满了与观众共同整体地来欣赏这种“整体美”的强烈兴趣,于是我们看到,表演的“舞台”被展开了,镜头被拉远并固定在一个可以预见会是最佳整体观照的角度:只见杨远远坐在原来那把长椅上,张世群先在近处买了几串糖葫芦,随后向纵深方向杨的那边滑去——注意,这始终是在一个固定的景深镜头中——你看,大哥哥这时有点含蓄地向小妹妹献起殷勤来了,这倒不在于张世群掏钱买了什么糖葫芦,而在于他滑过去献上糖葫芦时的那番动作——张世群很可能会辩解说是由于一下子难以克服冰刀下的滑动惯性,然而不管怎样,当他滑到杨的椅子边时,我们则远远地因而整体地见到他分明是灵巧地甚至是极美妙地围着杨的坐椅绕了一整个圈!
——何其洒脱的“骑士风度”,糖葫芦似成了“玫瑰花”,接糖葫芦(或“花”)的杨似成了美丽的“公主”!
但这一切做得又是多么自然,多么和谐,多么坦诚,多么健康,多么美!
接着,导演又让我们从对整体美的形体动作(远景)的观照进到对双双细部表情(近景或特写)的观照:杨拿起糖葫芦串就美滋滋地啃起来,面对冰场欢腾的景象,少男少女俩不时互相交换眼色,欲言又止,最终只是相对莞尔一笑。你看杨的喜形于色的表情——90%的自然外加10%因兴奋与找不出词来说话而稍有点儿尴尬,被任冶湘演得多绝!
黄蜀芹作品《青春万岁》海报
而杨处在张世群绝不卑下的热情与冰场绝不冰冷的氛围之中,少女心中沸腾的热血使她自发地觉得下面该由她来表演什么了。于是她很自然地讲了个“雪姑娘”的故事。她讲得那么认真,仿佛听众不止一个而是一千个。此处,在杨的画外音中切入的一个个展现雪树与融冰化雪的静态与动态的雪景空镜,当是对杨如诗如火的性格内藏着的一颗晶莹透明的心灵作了圣洁与诗化的隐喻。而此时反打张的镜头,看到他半仰着自负的头、眯着眼睛盯着杨听得入迷:这与其说是被杨的童话故事之优美所吸引,不如说是被讲故事人神态与性格的优美所吸引!有人说这场戏表现了杨与张世群在少男少女纯真友情下所萌生的那种朦胧的恋情,而这至多是从张世群这方面来说是准确的。直到杨的故事讲完两人滑起冰来,杨在极度快乐中向张世群疾呼“我喜欢这样飞一样的生活”时(伴随的是冰场面面观的、摆动节奏甚强的蒙太奇短分切镜头),可以说达到了冰场也是整部影片对情绪(非情节)激化的极致,以至于杨自己滑倒在地,也觉得愉快,认为这应视为一个组成部分,包括在张世群的滑冰“整体美”的整套理论中!
《青春万岁》的冰场这段戏集中表现了50年代男女青年学生的全部青春与热情及其相互间友谊与感情的纯真美好。它以共和国初年独有的时代特色使80年代的青年看了觉得艳羡;它证明《青春万岁》这一“青春”的题材与主题的生命力,证明用一部美的电影来复兴一个美的时代的伟大感召力与全部可能性。
1984年1月19-20日写于Y.C.
2005年6月10-11日录入电脑于杭州梅苑阁
《青春万岁》电影剧照之一、之二、之三
影片信息:
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 遮幅式宽银幕彩色故事片(1983年,10本)
原著:王 蒙
编剧:张 弦
导演:黄蜀芹
摄影:单联国
主演:
任冶湘(饰杨蔷云)、张 闵(饰郑 波)、梁 彦(饰李 春)、秦 岭(饰苏 宁)、施天音(饰呼玛丽)、张海燕(饰吴长福)、邬君梅(饰袁新枝)、郭凯敏(饰田 林)、马晓伟(饰苏 君)、梁锦扬(饰张世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