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发展:浙派人物画学术研讨会纪要(续十九)
/范达明整理/
时间:2010年10月26日(星期二)下午13:30—18:00
地点:杭州蓝天清水湾国际大酒店三楼文一阁会议厅
议题:(1)传承·发展:浙派人物画之我见 (2)画展评议
主办:浙江省文史研究馆、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
冯运榆:接下来的时间很紧,还有很多人没有发言,尽量的压缩发言时间,把最精华的东西表达出来。下面有请高照老师发言。
浙派人物画的形成与它的现实意义
高照(中国美院教授,浙江省美术评论研究会理事):首先我谈一下对展览的印象。我觉得这个展览是浙派人物画邀请展,不等于是浙江浙派人物画展,它是站在浙江浙派人物画的角度邀请了和浙派人物画相关的画家组成的展览,我看到的是这种感觉。看了这个展览以后,我感觉我们的浙派人物画在全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作为画派,它的画风已经开始在全国中国画坛张扬开;另一方面,我看了这个展览以后,我感觉浙派人物画已经失去了它的特点,什么意思?它已经在全国的画派里面张扬过去了,这是我的总印象。
第二,想谈一下浙派人物画。刚才大家讲了很多,一个画派的形成,我认为主要的是:一,志同道合;二,地域使然;三,时代的制约。也就是说,浙派人物画是历史的现象,是时代的产物,首先是时代产生了这样一个画派。我觉得刘文西先生讲得很好,他可能对我的印象不深,因为你在四年级的时候我在一年级,你在五年级的时候画的一张素描,我看了觉得很好,到现在印象也很深。陈光健,我对你的印象是比较温和,或者是相对不那么张扬,这是给我的印象。我觉得刘文西先生讲得很好。浙派我刚刚说了,是志同道合,这个志同道合是与某一个理念的相合,他们本身有各自的面貌,但是他们共同的就是面向生活,用创造新的东西来破原来的,原来的虽然也很精彩,但是要越来越好,这就是时代决定的。一个是服务政治,一个是面向生活,八个字决定了画派的成长。具体在成长过程当中,一个是洋为中用,从造型上吸取了西洋的,因为我们当时对苏联是“一边倒”,本质上根本原理还是西洋的,西方的,西方的造型的扎实的基础,造型的基础。讲地域使然,也就是说我们浙江的传统是从文人笔墨上下来的,我们充分利用这个笔墨,是以线的勾勒和墨的晕染所产生的,它用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根据这样的条件来说,不管它好也好坏也好,是以这种特色进行的。既然是一个历史的现象,它就是有阶段性的。我个人认为,它的阶段性是在建国初期到“文革”时这个阶段,是这一块人物画的创作。我不主张浙派人物画还不断地发展下去,因为是历史的现象,是属于阶段性的,但是并不否认它的传承。刚才我们说了,比如说我们在座的好多人等等,应该承认是在浙派人物画的这个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这个是不变的。比如到了黄土高原,你谦虚地讲或者不谦虚地讲,肯定地讲你是传承人,传承人对浙派的派别来说不受影响。对我们现在的展览,我感觉你们的画里面也都有浙派的画风存在,但是画法和风格上已不是纯粹的。除了这个以外,浙派人物画如果用代表人物来说,比如方先生,方增先《粒粒皆辛苦》是他的起点,也是高峰,方先生后来也画了《说红书》,因为这就是代表了浙派的面貌;而在“文革”以后,他的《母亲》,我认为不应该是浙派人物画的代表,如果你要选他的代表作的话,肯定不会是这张,不管画得怎么好。
最后我讲一下它的现实意义。我们现在研究这个画派,为什么研究它?就是为了今后用它。要注意什么问题?第一,严谨的造型,而这个问题正是我们现在必须好好对待的;二,娴熟的笔墨。就造型来说,我个人是搞结构的,很不客气地说,我最佩服的是方增先先生和刘文西先生画的,是经得起推敲的,但是有不少的画从结构上来说是有问题的,这个方面现在要加强。再讲人物画,正因为是时代的产物,刚刚冯先生讲现在的人物画要以意笔为主,这是不行的,因为意笔它有很多的限制,也有很多的困难。作为画人物画的人,只有是在造型上做严格的训练,才可以达到这样的程度,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待续)
程宝泓人物画作品(下)
评论